從奧運到世博_元培翻譯“傍大款,走正路” |
|
張莉(化名)每天早上都會準點踏入上海世博局外事接待部門辦公室,與部門里的其他人一起負責世博外事協調事務。然而,與部門內其他同事有所不同的是,她并非是世博局的專職工作人員,而是北京元培世紀翻譯有限公司(下稱“元培”)的一名普通譯員。 在元培內部,與張莉一樣在世博局工作的還有幾十個人,在新聞宣傳部、禮賓部、國際參展部等部門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從去年春節過后,他們就被公司派往世博局各內部機構上班,協助世博局參與一系列的語言翻譯工作,并將整個服務工作與其日常工作緊密結合。這樣的一個元培世博項目組駐扎世博局已有一年多的時間。 作為上海世博會口譯與筆譯項目贊助商,元培上海分公司挑起了整個項目的重任。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翻譯是最后一個上場表演的演員,但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得早。 奧運會“一戰成名” 雖然才成立4年多,但元培來頭并不小,2008年,作為北京奧運會筆譯和口譯服務供應商,元培“一戰成名”,厚厚一本多達600多頁的北京奧運口筆譯解決方案打動了北京奧組委的“心”。 元培對這樣的“大戰役”情有獨鐘。實際上,早在2007年下半年,元培就在上海開設了分公司,目的就是為2010年世博會打“前戰”。 在元培翻譯的相關負責人看來,上海世博會持續周期長,涉及的領域也更廣,復雜程度遠高于北京奧運會。 “比如從其他國家申請參與世博會開始,前期的協調包括展館的規劃、布置、場地租賃、工程建設、展覽內容的確定、文化演藝活動的舉行等都需要語言上的溝通與協調。” 與此同時好的語言服務必須能夠滿足這些需求。元培總裁蔣小林特別喜歡把語言服務比作是蓋一棟房子:首先得要做設計,擬定預算。確定了要蓋多少層、設計的形狀是圓或是方,哪里應該是大廳,有明確的規劃才能開始著手動工,不然就會像打野戰一樣,打一槍換個地方。 目前國內語言服務領域存在的諸多“草臺班子”還是攪亂了這一潭水。借助國際性活動為自己正名,元培試圖通過這樣一條正規路子為自己正名。 將翻譯3萬場國際會議 元培此次為世博提供的服務涉及世博局官方活動、高峰論壇、主題論壇、新聞發布會以及世博組織的交流活動,其中光新聞發布會在184天的世博期間就有1700多場,國際會議大約為3萬多場。 據統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迎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7000萬人次的參與,提供近3萬個多語種工作崗位及30萬個相關的工作機會,預計世博會所需的多語種人才缺口達20萬。 專業人才的缺失終究是個短板,特別是一些小語種仍然供不應求。元培在過去兩年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培訓。通過世博特訓營以及世博譯員班的組織強化,同時在各大高校組織多場志愿者培訓,累計人數超過7000人。此外,在上海學習外語頗具人氣的滬江網上,設立專門的世博外語頻道,并設相應的元培世博新聞翻譯團隊官方博客,其點擊量目前已超過20多萬次。 今年過年后,元培又從北京總部抽調一批人,租住在公司附近的白領公寓,方便隨時安排調遣。當世博會正式召開之際,元培派往世博的服務人數將增加到2000人以上。 元培方面曾估算過,世博會光口譯這部分會為公司帶來約2億元的收入,這其中還不包括為200多個參展商和國際組織提供語言服務。 前文提及的張莉,在世博會的工作就是為外國參展代表團與上海世博局協調做語言服務。 “涉及的內容太多了,大到場館布置、活動條款的商談,小到由哪個工程隊負責建設展館,施工手冊由哪方來確定等,事無巨細。”張莉說,“200多個參展代表團都會按照各自不同的需求分幾十個不同的專題去討論,相應的翻譯服務也要分幾十個專項。經常是一天都泡在會議室里,接待一撥又一撥的人。” 此外,張莉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處于待命狀態。“由于時差的關系,我們經常會在半夜接到電話需要立馬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份材料的筆譯工作。”張莉說,“有時睡得正香,接到任務的時候還睡眼惺忪,不得不起床泡杯咖啡給自己提提神。” 由于家里離工作地點較遠,經常加班加點的她一旦到了深夜,就害怕一個人回去。“剛開始我試過在網上找人拼車回家,到后來只要我加班到很晚,就干脆寄宿在附近一個朋友的家里,有時候家里人好幾天都看不到我的人影。” 今年剛過大年初三,張莉就和世博局里的其他工作人員一樣提前開工了。 上述負責人說,被先期派往世博局工作的先遣部隊都是精挑細選的優等生,他們大多為高校畢業的研究生,除了專業能力以及行業背景夠硬外,最關鍵的是綜合素質,包括年齡、個性、形象、品德、閱歷、成長環境、待人處事、團隊合作等方面,一般入選的譯員都要通過測試-培訓-再測試一系列其內部制定的測評體系的考核。
|
Tag: Job | Jobs | 求職 |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從奧運到世博_元培翻譯“傍大款,走正路”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