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2004(第五屆)上海雙年展

2004(第五屆)上海雙年展


備受海內外關注的2004(第五屆)上海雙年展正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并將一直展覽至11月27日。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影像生存”(英文定為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 致力于探討可視世界的制像技術,呈現影像的歷史及其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影響,致力于在人文關懷中思考技術的發展,在技術發展中建立人文的關懷。

在“影像生存”的主題框架之內,本屆雙年展將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創作,開發、展示今日中國和國際視覺藝術中多種媒體、多種技術的可能性,以“影像”勾連藝術歷史中多姿多彩的創造形態,揭示多種影像技術在當下藝術創作中的共生與并存,以及影像在今天人們生存境遇中的意義,并通過各種現代藝術方式,實現歷史上種種藝術形態的更生和復活,實現技術時代的文化關懷。在此,“影像生存”既指向人們依托于影像而生存的當代狀態,又激發人們對多種傳統影像生存之道的深入思考。

作為本屆雙年展的核心概念,“影像”大致可以被闡述為以下三層意義:首先,“影像”是一種圖像,從傳統的剪紙、皮影到現代的攝影、電影……“影像”具有豐富的藝術史資源,從人類文明早期的對“影”制像,到當代不斷創新的各種影像技術,作為圖像的“影像”構成了古今中外藝術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作為圖像的“影像”,我們可以從古到今地打通藝術史上的多種形態。其次,“影像”是一種文化意象,既包含了人類文化創造的豐富經驗,更是中國古代文學頌詠和藝術表達的重要主題,通過作為文化意象的“影像”,可以從外向內地打通藝術與中國傳統美學經驗的關系。第三,“影像”是一種當代視像,當代豐富的媒體技術正在塑造著人們日常視覺積累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與記憶正被無處不在、時刻流動變異著的影像所建構,“影像生存”已成為當代都市人群的一種日常狀態,“影像”逐漸在當代生活的地平線上確立起了一種全新的主體和現實。通過作為當代視像的“影像”,我們將從內向外地打通藝術媒體與當代視覺現實之間的關系。

上海雙年展已歷經8個春秋。8年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等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文化藝術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雙年展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發展格局與文化定位。從第一屆“開放的空間”到第二屆“融合與拓展”,雙年展積極思考和建構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動態特征和開放格局;第三屆“海上·上海——一種特殊的現代性”在全球-地域之間探討上海城市發展的現代性與文化的現代性;而去年剛剛舉辦的第四屆“都市營造”,則以建筑為支點,探討藝術的公共形式與社會功能,并進一步致力于為上海當代都市空間的建構與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進程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參照。通過這四屆的努力,上海雙年展不但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藝術展覽,而且成功地進入了國際藝術大展的序列之中;不但打造起了一座國內外藝術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在藝術與公眾之間建起一座橋梁,更加重要的是——雙年展已經為上海的新都市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開辟了一個全球性的宣傳、展示窗口,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應。依托著上海這座東方大城獨特的歷史文化記憶,上海雙年展將繼續推進中國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的健康發展。

本屆上海雙年展的特點是加強美術館和上海城市空間的聯系,圍繞著“影像生存”這一主題,以上海美術館為核心,將在上海市區設置若干系列展示,建立起一個彼此投射、多重現場的展覽系統,使上海雙年展融入公眾。


Tag: Advertising | Advertisement | eMarketing | Agency | Online | Campaign | Corporate identity | Logo | Graphic | 4a | Branding | Brand | Promotion | Tvc | 廣告 | 宣傳 | Design | 商標 | 設計 | 巿場推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