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中國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美國佛羅里達州愛科德大學藝術學院
協辦單位:江蘇科學美術家協會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北京紅藝術國際雜志
開幕時間:2008年11月9日下午3:00
展覽時間:2008年11月9日—11月16日
展覽地點:中國南京博物院
學術研討會地點:中國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報告廳
策展人:王舸(美國)馬曉翔(中國)
藝術總監:張承志莊曜
特邀批評家:王瑞云常寧生周彥顧丞峰
參展藝術家:AmadaRansom(U.S.A.)、BrandonMorse(U.S.A.)、陳學剛、崔憲基、DeeHood(U.S.A.)、郭海平、HansMes(Holland)、HansuLee(Korea)、黃藥(U.S.A.)、黃懷琰、李鶴、梁強立(Holland)、劉紹雋、羅斯、呂城、馬曉翔、MaritaContreras(U.S.A.)、繆曉春、ParkSungTae(Korea)、RuthHutter(German)、邵秦陽劉相言、ShawnCheatham(U.S.A.)、沈也、SongFeel(Korea)、王波、王舸(U.S.A.)、WendyBabcox(U.S.A.)、楊志麟、張錳、張念、張燕翔、詹震宇、周明、唐一歡、謝文隆、張翔、周暢、周草原、權莉
引言:
“失重”之后--馬曉翔
“失重”展的構想不是個偶然。當下,展現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是文化發展的趨勢,反映藝術創作中的新成果、新特征也是許多藝術展覽的宗旨。然而僅僅追求展覽的新穎與規模,忽視其深層的意義并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在展示與介紹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批判精神,通過現代媒介訴說社會的時弊,在舉行視覺盛宴的同時,進行反思以彌補熱鬧下的空洞是我們所期許的。我們將南京與弗羅里達這兩個處于異域的城市聯系在一起,通過“失重”的主題,尋找生命中迷途的足跡,重獲腳踏實地的坦然。今天,我們更需捫心自問:我們丟失了什么?我們還有多少分量?于是“失重”國際當代藝術雙城展便產生了。
其實“失重”并不是一個新穎的主題,三十年前就曾有過類似的主題展,而今舊話重提一方面是因為雖然歷史在不斷的演進,“失重”的社會現象卻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并沒有停滯在某個歷史時期,只是其涵義根據階段不盡相同而已。另一方面則因為“失重”的社會現象在當下更為顯著,到了不得不提的地步,此時的舊詞新解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對于“失重”的社會涵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旁觀“失重”,確定其為普遍不適的精神反映,是缺少方向與沒有依托的感覺貫穿于內心衍變的過程;有人分析“失重”,知道這是信仰缺席下道德的迷失與精神的虛空;有人詮釋“失重”認為它是原有的價值體系、文化體系、信仰體系和道德評判體系被徹底打破的后遺癥,雖然影響嚴重,但卻未必是不治之癥。正如西方哲學家的預言得到了印證:“當代社會中發達的工業技術使得社會越來越物質化和世俗化,大眾越來越沉迷于‘縱情享樂,盡情宣泄’的生活中。”因為分量的漸失所引發的輕躁成為社會流于浮薄的根源,商業化、娛樂化、明星化、流行化的社會風氣充斥著大眾生活,以前所未有的勢力抽空了現實生活的深刻意義。
心理的失重:經濟飛速增長的態勢改變了長期處于封閉狀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心態。人們生活的內容與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注重生活的多樣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促進了消費時代的到來。社會成員的價值觀由以往的烏托邦式的行為取向轉變為務實性態度,注重目標的現實性和可行性。在長期深度壓抑之后,由于掙脫束縛而產生的過度沖動形成了過于看重消費、過于看重個體及小群體利益的社會風氣。西方發達國家在較高的經濟水準上對于中國經濟產生的示范效應,易使國內民眾對所處環境產生高期望和高要求。然而愿望與現實的差距又會使人們產生一種焦躁不安的心情。面對大量出現的新事物、新觀念、新行為,民眾將在排斥、認可、認同之間徘徊。
倫理的失重:社會風氣每況愈下,憂郁氣質和羞恥感的失卻成為這個時代理所當然的特質,道德觀、責任感的淡漠也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痼疾。面對理想,人們每天疲于奔命,生活在盲目的物質追求與利益攀比之中,為了宣泄刻意地去尋找快樂,沉醉在燈紅酒綠的片刻愉悅中,空虛與茫然的內心則成為這個時代的通病。與此同時,人們不得不自食忽視人文精神的惡果,人際關系因為利益變得極其的脆弱,對親情、友情的淡漠,對大自然的疏離,讓現代人身心疲憊、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終日。
文化的失重:在文化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供應者和使用者與知識的關系,越來越具有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與商品的關系的特質。不論現在還是將來,知識為了出售而被生產,為了在新的生產中增殖而被消費,它不再以純粹為目的,且失去了純潔性和原有的“使用價值”。大眾文化剔除了傳統文化中的深厚底蘊、剝奪了精英文化中的精神靈魂、削弱了民間文化中的生機活力,將媚俗、喧囂、浮華、輕率凝結為一體,與商業為伍在當代文化市場內大作時尚之秀。
彼岸的失重:與我們互為彼岸的美國,存在著另一種“失重”,上帝在個人生活、家庭、社會中的影響呈現式微的跡象,即上帝的“失重”。因物質富足和信息爆炸而日漸世俗化的現代人,普遍失去了對超越性和超自然事物的興趣,忽視了生命的真正意義以及相應的道德價值。在祈禱上帝與眾人同在之時,他的榮耀和能力已大為失色。結果,上帝不是從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被排除出局,便是被重新詮釋以適應現代人的話語和思維方式。另外,恐怖主義的發威使得美國主流社會同伊斯蘭教徒、少數族裔之間的隔閡加深,族群矛盾同宗教矛盾、文化矛盾、移民問題、外國人的法律地位問題等糾纏在一起,日趨復雜。美國社會與民眾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
既然東西方社會都正經歷著社會“失重”,并以各自的社會屬性承擔著“失重”帶來的變故,那么兩地藝術家用特有的方式對此主題進行注解,并將這段歷史記錄下來是意義非凡的。
世紀之交,藝術更多地呈現出二十世紀末的華彩與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成為以“后現代”為主體意識的藝術流。跨文化、雜交、解構主義、懷疑主義、去歷史深度、表象化、通俗化,以及挪用、拼貼等表現手法營造出都市文化和鄉村生活的人間世象。“后現代”一方面力推多元異質,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削弱對身份的認同,國家、族群、性別、性取向成為摸棱兩可的符號,顯得格外撲朔迷離,其所帶來的“輕質化”的失重感成為藝術家們臥薪嘗膽、由色悟空的人生洞見。
本次展覽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荷蘭、奧大利亞、韓國、德國等6個國家的36件作品。數字圖像作品試圖尋找新的現實與虛擬語境,通過對現實的解構和對虛擬的重組的方式對抗信息危機與圖像爆炸時代的暈眩。數字圖像用更為便捷、更易被理解的語匯傳達當代文化中豐富的視覺經驗,這樣“互文性”的圖像成為視覺文化的一種戰術顛覆著大眾傳媒里的每件事物。雕塑作品在后現代的背景下尋找著新的色彩與材質,新現實主義和波譜藝術的方式找到了一種前衛與造型相結合的道路,表明了當代雕塑渴望的自我反省與自我分析。在有關影像獨立過程的論述中,法國當代社會學大師波德里亞(JeanBaudrillard)將影像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起初,影像具有表演的重要功能,是基本現實的反映。其后,由于媒體大肆介入,影像開始蒙蔽且扭曲基本現實。再后來,基本現實的缺席使得影像與現實分道揚鑣。最后,影像作為獨立的形式開始單純地模仿。影像作為后現代媒介,以擬仿、復制現實,產生“超真實”,利用形式的“失真”,讓人無從分辨其真偽。影像被大量運用之后,社會賦予其涵義成為“符碼”耕植于人們的內心,如此反而構成當今社會所認知的“真實”。展覽中,影像作品的過往被拋向彼岸,由于主體的缺席與觀望,后現代的失重感便油然而生。“主體性”與“失重感”彼此消長,主體性越渺小,失重感越強烈,這是后現代藝術的獨特方式。裝置作品通過對現成品的意象性嫁接與錯位,處理一種對現實的超越狀態。生活中的經驗被無限的機遇所架空,觀眾必須主動參與方可獲得確切的讀解。“陌生化”引導了生活與藝術、媒介與語言、主觀與客觀的重新定位,確立一種創造、解讀和鑒賞的新秩序。
在圖像、雕塑、影像、互動裝置的背后隱藏著一條線索:重(形式)---重(觀念)---重(效果)。與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此展覽中的作品是沉甸甸的,藝術家們的創作精神被物化為實體后散發著與身俱來的堅韌氣息,為展覽的空間集聚了鮮活的力量。在這里,新材質與新技術成為表述觀念的依托,帶著巨大的潛能,為尋找理想與現實的差異而不遺余力。作為當代國際普遍主義最為重要的知識資源,媒介的力量在此得以無限地擴張,從實體到比特字節,舉重若輕地實現了彼岸雙城的交流與對話,將主題與對話置換于當代藝術的語境中,應對復雜多變的世間萬象,通過個體的情愫,在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心中留存了如釋重負的印記。作品中深廣的思緒與獨特的視角是觀者為之佇立的緣由,震驚、低迷與回望影射了現實中的真實。此時,藝術作為交際的工具和媒介的方式統控著個體的原態性和差異的自在性,成為假定的國家、資本、意識和知識的代表。
藝術,這一當代文化的批判力量,運用符號化的媒體形式表述了時代的特征,作用于觀者內心與精神世界。不同的觀者在意蘊、道德與審美價值層面上進行本我對客體的闡釋,回應著各自所經歷的欲望與倫理之間的沖突、不同思想之間的沖突,以及對統一性的渴望和對統一性的畏懼之間的沖突。藝術家認識中的個人意識、他人意識、個人對他人的意識被注入了當代藝術這個容器中,通過媒介功能表達意圖與思想,進而確立“觀念”與“意義”。用藝術進行質問,揭示問題的癥結,通過媒介運用思路,找到當代藝術的意義以及對于主體的人的意義。藝術只有直面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才能使人們獲得自我拯救的可能。當代藝術應該完成不可推委的任務,利用媒介時代的種種優勢,作為當代文化的路標,證明當代人個性成長的歷程。
國際當代藝術雙城展是一個長遠的目標與設想,南京是本回展覽的第一站,弗羅里達將是第二站,之后還會有第三站和第四站......國際當代藝術雙城展將為當代藝術注入新生力量,以當代藝術或當代媒介的名義探討當代人文生存圖景,在現世與虛擬之間考量社會生存話語。“批判與反思”是本回展覽的目的與意義,無論其影響是否深遠,它將在當代藝術的論壇上留下自己的話語,而此后的無數種可能都將成為下一回展覽的參照與引用。
通過本次展覽的“失重”主題,彼岸雙城的藝術家找到了共同的夙愿,由此及彼地傳述著心悸。隱隱作痛的內傷急需康復,由此而獲得新的力量走上下一段征途。沒有根基的漂浮會迷失方向,沒有內質的表象只是曇花一現。尋找良方是當務之急,重拾傳統、恢復道德與信仰,在文化與精神的斷層地帶重造精神的家園。
“失重”之后,我們開始警省,在飄忽不定之后開始尋找雙腿站立的地方,在忘乎所以之后尋找丟失的自我,在聲色光影之后回歸存在與價值......失重的陣痛將使我們能夠正視社會變革帶來的問題和機遇,能夠更為客觀的評判通俗文化、嚴肅文化與政治文化的新的未來。
2008年8月26日于金陵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